古代女子为何以“借头”为美

首页 > 生活 > 服饰 > 正文 2018-05-04

古代女子为何以“借头”为美

中国古代的女性擅长化妆美容之术,其秘法万千。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梳在头顶上的高大发髻总称高髻。当时高髻有许多形式,如灵蛇髻、白绾髻、白花髻、芙蓉髻、涵烟髻、缬子髻、堕马髻、飞天髻、回心髻、凌云髻、叉手髻等。目前各种服饰论著对某些高髻的认定尚不统一,下面介绍三种高髻。

一种是灵蛇髻,相传三国时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因其形如蛇绕扭转而名,形式多变。关于甄氏创梳灵蛇髻,还流传着一段相当有趣的故事。根据《采兰杂志》记载,甄氏人宫为皇后,宫廷前有一绿蛇,口中常吐赤珠,像梧子那么大,从不伤害别人,如果人要伤害它,它就隐没不出现了。甄后每天早晨梳妆,绿蛇就在甄后的后面盘结成一个发髻的样子。甄后觉得奇怪,就仿效着将自己的发髻梳成那种样子,没想到竟然巧夺天工。所以每天甄后都仿照绿蛇盘结的样子梳成自己的发髻,所梳发髻因绿蛇而变化不定,号称灵蛇髻。宫人都争相效仿,因为甄后的发髻每天都不一样,所以没有几人能效仿成功。蛇形与髻形确有相似之处,悟出此点,则发髻自可不再拘泥于一定的样式,而可随心所欲地发挥。灵蛇髻的传说既有其荒诞性,也应该是从现实中产生出来的。有的论著认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洛神宓妃所梳双髻就是灵蛇髻。该图中宓妃椭圆形脸庞与圆回的发髻配合,更显得玲珑娇美。也有的论著将此髻定名为双环高髻。

一种是飞天髻,据说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发髻,始于南朝宋代建康城中司徒府东府城的女性,以后为更多的人喜爱。飞天髻的梳法是先将头发集于头顶,然后分成几股,每股弯成一个圆环。有论著认为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的《贵妇出游图》画像砖中的二贵妇梳的就是这种发髻。图中贵妇身材修长,着宽大裙服,上竖的发髻奇特怪异,形象飘洒婀娜。

另外,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在女性中流行以“缓鬓倾髻”为特点的发式。最初是公主一类身份女性把这种发式视为盛装,接着普通人家女性也学习梳此式发髻。这种发髻是因为以往发髻式样太高,无法竖立,于是梳理使之披垂于额前,仅露出眉目,两鬓垂下的头发也往往掩住双耳。但这种发式耑要头发很多,无法经常梳理,于是又在木框及笼架上预先用假发装成,形成一种时尚性的发式。当时一些贫家女性,因自己无力置办假发,就向她人借用,叫做自己“无头”,向人“借头”,所以史家认为这种发髻不吉祥,视其为“妖服”。

唐朝妇女的发髻形式很多。当时的《髻鬟品》中列举了不少发髻名称,如唐高祖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唐玄宗宫中流行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唐德宗贞元年间宫中有妇顺髻、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及倭堕髻等。这里列举了不少发髻名称,但没有说明其形制。其中有些名称本身具有形象性,可与绘画雕塑相比定。所谓半翻髻,就是发髻很高,顶部又向下半翻。所谓惊鹄髻,就是髻式有如鸟振双翼。所谓反绾髻,就是从髻的两侧各引出一绺头发向脑后反绾。所谓双环望仙髻,就是一种绕出双环的髻式。所谓倭堕髻,就是将头发自两鬓梳向脑后,掠至头顶挽成一髻或二髻,再向额前俯偃下垂的髻式。这是盛唐时期颇为流行的一种髻式,中唐后期至晚唐则偏于一侧,形成堕马髻。中晚唐还流行一种重叠繁复的髻式,可能就是所谓的闹扫妆髻。


古代女子为何以“借头”为美

http://m.xieat.com/shenghuo/28522/


推荐访问:浅谈古代女子的美

上一篇北魏孝文帝的后宫丑闻之谜

下一篇文胸品牌前十大排行榜,维密天价文胸价值2000万

服饰推荐文章

服饰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