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评传》宇宙发生论

首页 > 科技 > 自然 > 正文 2018-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董仲舒评传》宇宙发生论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一)宇宙发生论

无论在西方或是中国,人类最早思考的自然科学问题,都是宇宙论的问

题。它包括宇宙的本原、生成、结构和运动。其中,前两者属于平常所谓的

宇宙发生论问题。在古代,由于真

正的科学尚未起步,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思考和研究,大部同哲学问题相

联系,以至结合为一体,被称为自然哲学。到后来,随着自然知识的进步,

自然科学才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其中最先从自然

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就是上面所说宇宙论的后两者——宇宙的结构和运动,

成了天文学的内容。至于宇宙的本原和生成的问题,亦即宇宙的发生论问题,

则是直到近、现代,它才以各种科学假说的形式,成为真正自然科学的对象。

下面就先来谈谈宇宙的发生论,至于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到天文学中再谈。

关于宇宙的本原和生成问题,在原始的时代,它是同原始宗教观结合在

一起的;到了奴隶社会,它便完全屈服于当时的统治思想——神学天命观;

只有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期,老子才建立了第一个以

“道”为最高范畴的朴素唯物的哲学体系,并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宇宙

发生论的问题。在他看来:“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①这里的无显然

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忽兮恍兮”的物质

性“道”。后来稷下道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精气”说,庄子则进而提出

了“通天下一气”②的观点,这一观点后来又为荀子所继承。这就是先秦朴素

唯物的宇宙本原观。那么宇宙万物又是如何从这一本原发展而来的呢?老子

讲得很简单,这就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③的说法。

至于道是如何生一,又如何生二、生三、生万物的,他将其置于了“玄之又

玄”的“众妙之门”。在这个问题上,庄子倒是前进了一步,揭示了万物产

生的机制,即把阴阳的对立统一视为万物的“本根”和人生之“父母”。①

后来荀子在此基础上将万物按照无生、有生、有知、有义的发展顺序作了区

分,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进化思想。《易传》则完全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揭

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如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有

四象,四象生八卦”;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③“有天地,然后万物

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

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④按照郑玄的解释,

太极即“淳和未分之气”。至此,在先秦便有了一个以气为本原的较完整的

朴素的宇宙生成论。今天看来这当然是非科学的,但也有合理成分。

从先秦进入秦汉,在宇宙发生论上最突出的进展,就是提出并形成了以

“元气”为始基的宇宙发生论。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西汉前期的董仲舒就

已把元气“作为万物或宇宙的本原”⑤了;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异议,认为:

① 《帛书老子》。 ② 《庄子·知北游》。 ③ 《帛书老子》。 ① 见《庄子·知北游》和《庄子·大宗师》。 ② 见《易传·系辞下》。 ③ 见《易传·系辞下》。 ④ 《易传·序卦》。 ⑤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149 页。

“只是到了东汉中期,王充才第一次明确地把‘元气’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朴素的物质概念提出来”。⑥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欠妥,前一种说法显然是把“元气”概念的提出,等同于元气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后一种说法则很不明确,且没有反映出元气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实际上“元气”发生论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提出“元气”概念的阶段,包括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

在此期间,不仅为学术界多数人疑为伪书的《鹃冠子》曾有“天地成于元气,

万物乘于天地”之说,而且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也两见“元气”的概

念。其一是:“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

上变天,贼气并见”;①其二是:“一国之君??布恩施惠,若元气之流皮毛

膳理也,百姓皆得其所,若血气和平,形体无所苦也。”②这两段话,前者显

然是同他的“天人感应”说相联系的,其中的元气乃是一种好的、对人有利

的气;后者则是以元气在人体内的流行比喻皇帝加于百姓的恩惠,其中的元

气也是有利于人的和美之气。在这个阶段,除开《鹖冠子》不说,仅从董仲

舒来看,其元气概念显然还不具有宇宙万物本体或始基的涵义。

第二阶段,“元气”概念的发展阶段,包括从西汉的前期至东汉中期之

前的阶段。在此期间的元气说主要以刘安主持撰著的《淮南子》为代表。《淮

南子·天文训》说: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氵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

属氵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感而地后定。天地之

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在《淮南子·精神训》中还有一段

与上面一段相似,在此不再赘叙。这两段话都是讲宇宙演化过程的,它们都

把宇宙的演化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天地生成之前,尚未成有形体的事

物。在此阶段,“道”又叫“太昭”,它是经历了虚霩、宇宙、元气三个小

阶段。此时都是处于“冯冯翼翼、洞洞氵属

氵属”即无形无象之状貌。产生元气之后,在元气内部便开始分为阴阳二气(“有

二神混生”),并由阴阳分别形成天、地,然后产生万物与人,这就是第二

大阶段。由此表明,“元气”在刘安这里,尚不具有原始本体或始基的涵义,

但它已是原始本体或始基之“道”发展的一个小阶段了。

第三阶段,即东汉中期之后以元气为始基的宇宙发生论形成的阶段。此时的代表人物为王充、张衡。王充明确说:“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②“万物之生,皆禀元气”;③“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④这些显然表明,元气在其最初乃是浑饨为一和尚未分化的一种最原始的物质,这种物质乃是万物和人皆禀之才得以生和死后要归之的东西,由此表明元气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或始基。张衡作为天文

⑥ 于首奎:《西汉哲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163 页。 ① 《春秋繁露·王道》。 ②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① 此段两“元”字均为王念孙据《太平御览》校补。 ② 《论衡·谈天》。 ③ 《论衡·言毒》。 ④ 《论衡·论死》。

学家,也接受了元气说,并试图以元气论来说明宇宙天体及万物的演变,从而使古代的朴素宇宙发生论更带上了科学的色彩。如《灵宪》说:

大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维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葫;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浊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于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分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天元,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城;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可殊,苟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于是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纲纪而经纬之。这显然是把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形成分成了三个阶段,这就是“溟涬”、“庞鸿”、“天元”,他又分别把它们看作是“道之根”、“道之干”、“道之实”,而这三个阶段又都是道或元气演化的具体表现。如第一阶段,即所谓“溟涬”阶段,王充在《论衡·谈天》中就指出:“溟涬濛澒,气未分之类也。”所谓未分之气,一般即指元气。在这个阶段,元气始终处于“幽清玄静,寂寞冥然,不可为象”的状态,而且这个阶段的时间是很长的。第二阶段,即庞鸿阶段,此时是“自无生有”之“太素始萌”的时期,但又“萌而未兆”,所以“浑饨不分”。这阶段也是很长的。第三阶段,即“天元”阶段,这就是元气剖判开来,刚柔始分,形成天地、阴阳,然后经过“有通感薄”,“自然相生”,便产生了万物及人类。而入之精者为圣,建纲纪,使条理之。

至此,以元气为原始物质始基的朴素的宇宙发生论便具有了古代的朴素的科学形式,由此可见董仲舒元气论的历史地位了。

① 《后汉书·天文志》注补引。


《董仲舒评传》宇宙发生论

http://m.xieat.com/keji/26084/


推荐访问:董仲舒评传

上一篇十大经典日本深夜剧,就连马赛克日本都望而生畏(少儿不宜)

下一篇《董仲舒评传》西汉前期的自然科学

自然推荐文章

自然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