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是什么机构?

首页 > 军事 > 历史 > 正文 2018-05-03

十三行是什么机构?

在一百多年前的广州,有这样一个商人群体:他们曾与晋商、徽商并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团,他们经营着大清国全盛时期唯一的中西商贸口岸,他们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门。这就是广州十三行,一个被历史遗忘得一干二净的群体。今天,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十三行?它是怎样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

广州十三行,指的是曾盛极一时的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史 料记载,“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 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 航线。从世界商贸的角度看,一口通商是贸易上的一种束缚,但客观 上却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 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 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 洋贸易二者不分,没有专营外贸商 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 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 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 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 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 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 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 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 洋货行即十三行。从此,洋货十三行便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名 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多时达二十余家,少时仅几家, “十三行”成了洋行的代名词。

后来,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 于乾隆帝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 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 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 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他分销货物的行商 交不出进口货税时,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 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三 海关,仅保留广州城对外通商。从此,广州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惟一 口岸,全国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都由广州一口经营。如茶叶贸易,全 国的茶叶出口集中在广州,皖、闽、粤、浙等省的茶商都须汇聚广州, 通过十三行行商与外商进行茶叶交易。十三行这一特权官商实际垄断 了中国的外贸市场"。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 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年公行裁撤,众 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 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 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 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长达一百五十六年之久。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 的地位,处于调整发展的黄金时代。粤海关的税收每年高额递增,从 平均每年五十万两发展到平均每年一百多万两银子。大量的外国银元 从印度和欧美各国流人中国,粤海关税收的高额递增令清廷利令智昏,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光是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口贸 易值为白银一千五百万两,进口货物总值一千二百七十万两,出超额 为二百四十万两。

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 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 行的兴隆旺景。

十三行富甲一方,名扬天下的巨富有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 叶上林四大家族,他们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 著名。现在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 (宝顺行)、普源大街(普源行)、仁安街(仁安行)这些由洋行命名的 街道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其中以潘氏家族和 伍氏家族为最。潘启官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资压群侪。 数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华商绅士拥戴,连续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 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辉煌,古玩、珠翠琳琅满目。潘家经 常在宅内大摆筵席,还有能容纳百人的表演剧场。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行商又在十三行路以南,即今文化公园一 带,建筑商馆,租赁给外商居住,形成了所谓的“十三夷馆”。建筑以 三层小洋楼为主,多具西方建筑风格。

鸦片战争是令十三行破产的导火索。签订《南京条约》后,由于 “广东之富扬名于天下”,又是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场,首当其冲成为清 政府的榨取对象。道光帝决定让十三行商人就地筹款作战争赔款,此 举令不少行商纷纷破产。此外,《南京条约》中规定,废除中国贸易 “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的制度,嗣后“凡有英商等赴 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不必仍照向例”。道光 二十三年七月初一日(1843年7月27日),广州在新辟五个口岸中首 先被开放通商,原有十三行行商仍多照旧存在营业。他们曾经对新定 的自由通商进行种种抵制,力图保住昔日在外贸中的独占地位。其中最显著的事例是他们建立了一个茶仓,强使一切运到广州的茶叶必须 向他们租赁仓库储存。这个企图遭到外商坚决反对,未能如愿以偿。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 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结束了它长达 156年的对外贸易特权的历史。据说,那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 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一二里地,仅此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商馆价 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足见当时商馆规模的奢昂之庞大!

广东商人北上开卑

在十三行没落以后,中国的外贸中心逐渐转移到香港和上海。 这时,一些精明的广东商人也开始寻找他们的下一个落脚点,最 终他们圈定了上海。于是,他们携家带口,暗中带着大笔财富北 上,成为上海开埠的先行者。有资料记载,上海开埠早期,70%

〜80%的商人都是来自广东。他们主要从事饮食业和百货业等, 潮州人则垄断了当铺业。可以说,上海的第一批开拓者,大多是 广东商人。


十三行是什么机构?

http://m.xieat.com/junshi/28302/


推荐访问:洛神赋十三行

上一篇杨翠喜案真相如何?

下一篇国民政府的金圆券是怎么崩溃的?

历史推荐文章

历史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